审计权利运行全过程中的廉政风险
发布人:宗金凤  发布时间:2023-07-24   浏览次数:10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健全党统一领导、全面覆盖、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,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,以党内监督为主导,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”。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护国家财经秩序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、促进廉政建设、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确保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,在审计权力运行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廉政风险。

运用审计思维审视审计权力运行的全过程,强化对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,应重点关注审计权力运行四个阶段的廉政风险点。

1.审前调查阶段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充分性

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行动指南,是现场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,实施方案一经制定,不得擅自增减审计事项、重点审计单位和审计范围。因此,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一旦明确具体审计区域和范围后,谋求不被审计、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发现该区域问题成为一些地方的首要选择,廉政风险自然随之而来。

此外,受审前调查人员到位情况和时间因素等制约,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本身可能存在不完善、不具体的情况,存在廉政风险隐患。因此,审前调查阶段应重点关注审前调查掌握的情况是否全面、充分;实施方案编制是否经过相应的决策程序,是否存在只明确了审计事项而未明确审计区域和范围等情况;审计选点是否紧扣审计目标、是否具有典型性,以及选点的依据是否充分。

2. 现场审计阶段重点关注审计取证和外部调查的规范性

审计一线工作主要围绕审计取证来开展,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撑,审计揭示的问题和作出的结论就会存在偏差。审计取证单作为审计取证的载体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外部调查是审计人员获取外部证据、掌握真实情况的重要方法,特别是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由于当前审计项目存在参审人员多、审计事项和分组点多面广、审计现场管理层级较多等特点,审计取证单和外部调查作为审计现场管理的重点,往往也成为廉政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。

因此,在现场审计阶段,应高度关注审计取证单和外部调查管理,在审计取证单管理方面,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都已落实并取证,是否存在取证环节放问题的情况;审计取证单发出前是否进行统一编号,是否经现场负责人审核和审计人员双人签名;审计取证单发出后是否由专人负责收回,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情况是否有至少2名审计人员同时在场,审计取证单修改是否留痕并注明原因。

在外部调查方面,要重点关注外部调查是否严格根据审计实施方案开展,事先是否经过审批,调查事项是否偏离审计目标;外部调查时是否开具介绍信、出示工作证等资料,是否由至少2名审计人员参加(其中至少1名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),延伸调查民营企业时是否全部为审计机关工作人员;外部调查是否按规定建立台账,台账是否真实、完整并按要求归入档案。

3. 审计报告阶段重点关注未上报告问题和表述调整的合理性

审计报告是体现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,是后续追责问责和审计整改的基础性资料,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上报告、在报告上如何表述都是被审计单位最关注的问题,也是被审计单位“公关”的重点方向。因此,应高度关注最终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。从审查审计取证单汇总表、报告征求意见稿、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的说明、法制审理复核意见等入手,重点关注审计取证的问题是否都在报告征求意见稿上进行了反映,报告征求意见稿与最终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是否存在差异,明确哪些问题没有纳入最终审计报告,这些问题是否与未上报告问题清单一致;哪些问题在表述上进行了调整,这种调整是一般性的文字调整还是问题定性方面的实质性调整;未上报告问题和表述调整的原因是审计取证存在瑕疵、被审计单位提供新的证据还是法制审理提出异议,是否存在理由不充分、证据不扎实而随意撤下问题和修改表述的情况。

4. 审计整改阶段重点关注虚假整改背后的廉政风险

作为践行“两个维护”的试金石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,审计整改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政治问题。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制约,被审计单位对某些具体问题往往难以整改或者无法完全整改到位,可能会通过报送虚假整改材料等方式逃避整改主体责任,进行敷衍整改、虚假整改,若审计人员因被“公关”“围猎”将应改未改问题错误认定为已完成整改,会削弱审计监督的权威性。因此,要把审计整改纳入监督范围,将其作为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政治监督的重点内容,注重揭示整改不力、敷衍整改、虚假整改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。要关注整改类型、整改时限等要素划分是否科学合理,同类审计项目中同类问题的整改要求是否统一,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整改的沟通情况是否充分;对要求立行立改、分阶段整改的问题,是否超过整改期限,对持续整改的问题,是否有明确的整改时间表、路线图等;整改期限届满后,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整改结果,审计人员是否对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合规性进行检查。



来源:中国审计报  作者单位:审计署重庆特派办